建設美麗中國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要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重要內容。山東省委、山東省人民政府深入學習貫徹習生態文明思想,遵循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全面推進美麗山東建設,奮力譜寫美麗中國建設省域篇章。全省各地積極行動,開展創新示范,打造美麗建設實踐樣板。現向社會充分展示各地美麗建設成果,推動形成人人參與、人人行動的生動局面。讓我們共同努力,共建共享美麗山東,為美麗中國建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近年來,濟寧市兗州區創新構建“生態修復—民生改善—產業升級”三位一體治理體系,通過實施綜合治理工程、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發展低碳循環產業集群,探索出採煤塌陷區推進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轉型的“兗州樣本”。
一是堅持規劃引領,構建三生融合格局。兗州區立足塌陷區現狀,先后編制《採煤塌陷地綜合治理規劃(2021—2030年)》《國土空間生態修復規劃(2021—2035年)》。以興隆庄街道為核心,統籌劃分農林漁區、建設用地、水面濕地,優化生態、生產、生活空間布局,形成居民安置區、生態修復區、產業發展區協同發展格局。
二是堅持分類施策,推進科學系統治理。針對不同塌陷類型實施差異化治理。穩沉淺層塌陷區採取劃方整平、修繕排灌系統等治理模式恢復耕種﹔中度塌陷區實行挖深墊淺筑台田、建魚池等方式形成生態治理模式﹔大面積積水塌陷區,建設水產養殖基地,引進光伏發電項目。“十四五”以來成功實施工程治理項目10個,評估項目9個,治理面積3.04萬畝。
三是創新修復模式,多元主體協同共治。兗州區積極探索創新生態修復治理模式,吸引社會資本參與項目,借助“政府主導、企業參與、市場運作”思路,以“誰破壞誰治理”“誰治理誰受益”等方式引導煤炭企業、社會資本投入塌陷地治理,充分發揮多方力量作用,增強生態修復合力,實現可持續發展。
四是推動產業融合,推動綠色低碳發展。緊密結合當地經濟發展需求,大力實施生態產業項目。依托煤礦觀光、塌陷區風光,打造“觀光游”基地﹔圍繞花卉繁育、生態種植養殖、農家樂特色餐館,打造“體驗游”基地,帶動搬遷群眾穩定就業。引進“光伏+”塌陷地治理模式,拓寬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轉型路徑。
一是碧水托起“光海”,採煤塌陷區上演綠色能源革命。兗州區依托塌陷區水面和電網接入條件,引入寧德時代GW級光儲一體化基地項目。興隆庄一期250MW光伏發電項目已並網發電,每年可為兗州全區提供綠色電能3.8億度,減少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基地項目全部建成后,將帶來巨大的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年產值可達6.2億元,提供清潔電能15.2億度,帶動村集體增收1200余萬元。
二是塌陷窪地孕育“生命綠洲”,濕地修復繪就生態畫卷。通過持續治理,塌陷區生態環境持續好轉,綜合治理后濕地面積已達8000余畝,生物多樣性日益豐富。濕地植被和水域為野生鳥類提供食物和棲息條件,吸引了眾多鳥類棲息和遷徙,形成了兗州區獨特的生態景觀。據調查,兗州區境內鳥類種類由99種增至139種,其中彩鹮、青頭潛鴨等國家一級保護鳥類6種,震旦鴉雀、白琵鷺等國家二級保護鳥類27種。
三是廢墟綻放“新居”,鄉村振興書寫塌陷區蝶變傳奇。創新實施“壓煤村庄搬遷與美麗宜居鄉村建設”融合工程,將塌陷區打造為生態新城。興隆庄街道累計完成21個村庄搬遷,建成6個智慧社區,構建“5分鐘生活圈”,招引落地10余家勞動密集型企業,促進人均增收3000余元。村民們住上了新房子,收入水平不斷提升,生活質量和幸福感得到了顯著提升。
人民日報社概況關於人民網報社招聘招聘英才廣告服務合作加盟供稿服務數據服務網站聲明網站律師信息保護聯系我們
人 民 網 股 份 有 限 公 司 版 權 所 有 ,未 經 書 面 授 權 禁 止 使 用